欢迎访问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环境经济学研讨会在厦大经济学科顺利举行

作者: 徐鹏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10日 23:34

715日,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经济学研讨会在厦大经济楼举行。



本次会议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资助,为期一天半,来自校内外四十余位师生到场参会。围绕“环境规制”、“气候变化及农业”、“环境污染规避行为”三个议题,张俊杰、王学斌等十五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为与会师生作了精彩演讲。


研讨会的第一个主题为“环境规制”。在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教授的主持下,芝加哥大学王绍达、南京大学夏凡、四川大学文强和对外经贸大学刘梦迪各自做了演讲。


王绍达介绍了一项全国性的实地实验。该实验对比了通过公共渠道和私人渠道随机向12369热线和微博网上提出污染申诉的效应,发现和私下渠道相比,在公众性社交媒体上公开举报企业的违规行为既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督,也提高了企业后续排污的合规率;这些举报也会减少当地其他企业的违规排放行为。


夏凡的研究探讨了新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的设立对附近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影响,发现离新设监测站更近的企业污染排放更低,而这反映了地方政府重视污染指标的“读数”更甚于实际的总体污染状况,可能会导致监管资源的错配。


文强研究了2013-2015年间污染自动监测系统的建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该研究检验了“污染避难所”假设,发现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促进了我国高污染行业对监管力度较低、文化相近的邻国的直接投资。


刘梦迪的研究发现,“长江大保护”项目中对沿江污染企业的搬迁显著提高了附近地区的住房价值,反映了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愿望和长江流域环保政策的巨大经济价值。


研讨会第二个议题为“气候变化及农业”,由西南财经大学郭萌萌教授主持。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上海大学王学斌、香港科技大学林娅棠、暨南大学崔潇濛和厦门大学鲍小佳进行了演讲。


张俊杰通过研究我国空气污染状况的逐步公示对口罩消费的影响,揭示了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信息的发布对污染规避行为的影响机制和重要性。


王学斌研究了建国初期“除四害”运动中对麻雀的大量捕杀和虫灾、粮食减产、农药短缺以及饥荒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


林娅棠利用美国数据研究了本世纪内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城市海滨地块的建筑造成的影响,发现了滨海新建筑的修建重视短期商业利益而忽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崔潇濛研究了闪电对美国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和对轮作行为的影响,为农业肥料管理和气候变化的长期农业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鲍小佳研究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跨地区农产品供应的价格和结构的影响,发现该政策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显著减小了地区间农产品价格差,促进了区域市场整合。


第三个议题是“污染规避行为”,由厦门大学鲍小佳助理教授主持。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宋冉、北京大学邢剑炜、香港中文大学Jaimie Lien、浙江大学陈帅、厦门大学蒙莉娜和厦门大学陈涵一分别进行了演讲。


宋冉研究了污染导致的移民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的影响,发现高技能人员对空气污染更为敏感;反事实模拟表明,减少空气污染能通过减轻技能错配提高生产率。


邢剑炜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会增加手术病人死亡率,并据此提出依据空气污染预测安排病人手术时间表的建议。


Jaimie Lien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信息会促使人们购买重疾保险,并且这种促进并不是由于行为经济学“投射偏误”的影响。


浙江大学陈帅利用劳动改造人员数据研究了空气污染通过替代和收入效应对消费的影响。


蒙莉娜的研究揭示了污染信息的公开对房价的影响,发现了一定程度的“污名效应”。


陈涵一研究了空气污染对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有迹象表明空气污染增加了居民和污染规避行为相关的电力消费。


与会的嘉宾围绕演讲嘉宾的研究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创意和建设性的讨论。会议于716日顺利闭幕。


备案号:D200173
 Copyright()2005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