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经济学科师生五篇论文在《经济学(季刊)》同期发表

作者: 刘晨宇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10日 23:31

近日,厦大经济学科师生合作完成的五篇论文在《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3期(总第82期)发表,五篇文章的具体作者及论文摘要信息如下:


1. 杠杆增速、 部门差异与金融危机——“结构性去杠杆”的实证分析与我国杠杆政策的讨论


作者:纪洋 葛婷婷 边文龙 黄益平

摘要:文章通过1980201742个经济体的分部门杠杆率数据,考察了杠杆增速与部门差异如何影响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研究发现,杠杆增速比杠杆水平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各部门的杠杆增速对宏观金融风险具有异质影响。相比于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特别是居民部门)的相对杠杆增速越高,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越大。为有效缓释宏观金融风险,我国应以稳杠杆替代去杠杆,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对政府、企业、居民部门设置差异化的杠杆要求。


纪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与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双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改革与金融科技等。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发表文章多篇,担任多个期刊匿名审稿人,获2018年浦山政策研究奖与《经济学(季刊)》最佳论文奖(2017-2018年度)。


2.中国地方债务的省级风险度量和网络外溢风险


作者:牛霖琳 夏红玉 许秀

摘要:文章通过提取20092019年债券交易大数据中隐含的风险溢价,构建省级债务风险指标,发现各省债务风险在2015年后显著上升,风险溢价期限结构倒挂,流动性恶化。运用网络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对城投债和地方债网络的风险指标建模,并扩展至双网络模型,发现二者的网络溢出效应在2015年后显著为正,在2018年后有扩大趋势,且存在自城投债网络向地方债网络的风险传导效应。该文研究为监测地方债务系统性风险及风险传导提供了可行性和科学参考。


牛霖琳,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宏观金融、应用计量、国际经济学。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


夏红玉,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6级博士生,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为牛霖琳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宏观金融与时间序列模型应用。


许秀,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金融学博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计量与统计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大数据建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Quantitative FinanceEconomic Modelling、《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上。


3.“瘴气”的退却: 我国疟疾防治对母婴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林友宏

摘要: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中国第二期深入的生育力调查微观数据,首次系统估计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疟疾防治对我国广东省孕妇和婴儿健康的影响。双重差分估计结果显示,相比疟疾低流行地区,疟疾防治使得高流行地区妇女妊娠失败概率和婴儿死亡率出现了更显著下降;并且疟疾防治也更显著地降低了疟疾高流行季节发生妊娠失败的概率。稳健性检验排除了计划生育、“文化大革命”对估计的可能干扰。因此,疟疾防治通过改善母婴健康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林友宏,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在《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动态》、Health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


4.自然灾害与文化形成 ——基于黄泛区的研究


作者:梁若冰

摘要:文化、传统与习俗往往是人们对所处环境变化的响应,文章首次采用断点回归方法,利用黄泛区分析了自然灾害对传统文化观念,包括性别观、信任感与宗教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区外,黄泛区内县市具有更高的男性偏好,更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但信任政府机构与组织,更信仰宗教但排斥外来宗教。在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最后,该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途径。


梁若冰,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分析、量化历史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经济研究》(3篇)《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5.灾异、天人感应与政治权力——来自东汉的证据


作者:孙程九 焦建华 代谦 李嘉楠

摘要:文章利用东汉时期的历史数据,考察了在“天人感应”文化背景下,“灾异”冲击(自然灾害与天文异象)对中央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灾异出现显著增加了三公(东汉宰相)遭到罢免的概率,并且大幅缩短了三公任期。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灾异发生时,那些与当权外戚、宦官交恶的三公面临更高的政治风险,而精通儒学并无助于他们在权力斗争中获得有利地位。这些证据表明,“天人感应灾异说”的现实应用背离了创立者的思想初衷,改变了政治权力的平衡,成为服务于当权者的政治工具。

孙程九,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


焦建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近代华侨经济史、近代财政史和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


李嘉楠,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


备案号:D200173
 Copyright()2005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