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搭建高校与行业产业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近日,财政部厦门监管局牵头,联合厦门市银保监局、建设银行厦门分行、交通银行厦门分行、平安银行厦门分行、华夏银行厦门分行等六家驻厦金融监管部门、驻厦金融机构与厦门大学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12月9日举行。财政部厦门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红雄,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潘越见证出席。财政部厦门监管局、厦门大学、厦门市银保监局、建设银行厦门分行、交通银行厦门分行、华夏银行厦门分行、平安银行厦门分行主要负责人发言并签署合作备忘录。

签约仪式由财政部厦门监管局副局长郑延良主持。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代表出席签署,研究生院副院长、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余自中,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艺明,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郭晔参加。
根据合作备忘录,实践基地每年稳定接收厦门大学一定数量金融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金融行业(领域)相关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管理方案、调研考察等专业实践活动;实行校内学术导师与业界实务导师“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聘请金融领域师德高尚、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开设金融实务课程或专业前沿讲座,并提供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通过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金融实操能力,了解金融行业管理运行机制,吸引优秀厦大毕业生留在驻厦金融监管部门、驻厦金融机构任职。签约仪式上,各方就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成效达成共识。
方颖表示,此次签署实践基地备忘录,经学校校长办公会和学校党委常委会认真审议,张彦书记、张荣校长嘱托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领域龙头企业的优势,把实践基地用好做实,学生提交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报告,将实践基地办成厦门大学深化校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盟的典范。此次共建金融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深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将迎来100周年华诞,在教育新使命与区域新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厦门大学将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转型,贡献新的“厦大智慧”“厦大方案”“厦大经验”。
厦门市银保监局副局长梁洁红表示,厦门市银保监局将充分发挥金融信息数据资源深厚的优势,积极支持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引导学生把校园知识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更加注重青年文化培养,依托与厦门大学共建的清廉金融文化教育基地以及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帮助厦门大学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并有志投身金融行业的精英学子。各银行主要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共建实践基地将实现平台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夯实现有校地合作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各单位将依托金融科技人才计划,在更多维度上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金融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以实践基地建设为纽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构建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
潘越表示,厦门大学金融学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金融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院积极引入行业领域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高层次金融专门人才。此次共建实践基地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是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六稳”“六保”中保就业的重要举措。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今年7月29日,教育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更高质量、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多类别、更优布局的大发展时期。目前我校在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已超过60%,学校积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行动计划,优化专业学位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推进“双师型”导师团队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规范化的产教融合育人实践基地,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