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自然杂志高级学术编辑、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生态经济学博士夏玚做客厦大富邦金融与产业论坛,带来了一场题为“《自然》及《自然通讯》期刊概览及交叉研究, 顶刊写作发文技巧”的讲座,WISE副院长周颖刚教授主持讲座并为演讲嘉宾颁发讲座纪念牌。讲座后,夏玚与厦大经济学科师生在经济楼N501进行了一场小型研讨会。

夏玚首先介绍了《自然》杂志的概况和架构,该杂志最早发行于1869年11月4日,是一本国际化的科学周刊。《自然》正刊下包含许多子刊,子刊外还有完全开源的《自然通讯》期刊。
夏玚以投稿前、投稿中、投稿后的顺序为同学们介绍了向自然杂志投稿的流程。在投稿前,夏玚建议大家按照文章特性来准备投稿信,投稿信中不仅应包括文章的主要贡献、创新点及研究意义,还应涵盖文章对读者的吸引之处、建议或排除某些审稿人及其原因等内容。当文章投稿到《自然》系统内后,编辑会首先进行质量检查,并根据文章的专业为该文章分配两位编辑负责后续的工作。通常情况下,编辑会根据文章专业选择三位审稿人利用12-14个工作日的时间进行审稿,在得到审稿意见后综合考虑,决定文章应被大幅修改、小幅修改或拒稿。若文章需要修改,编辑会在作者修改达标后接受文章。夏玚女士指出,如果文章不幸被拒稿,作者还可以通过“Transfer”的机会转投其他《自然》旗下期刊。
随后,夏玚介绍了《自然通讯》的概况及《自然》期刊多学科研究的发表情况。《自然通讯》在2010年4月出版了第一部期刊,2019年两年影响因子为12.12,是一本全学科的期刊。《自然通讯》作为线上版期刊,发表文章量与时效性都远高于纸质版期刊,其编辑团队非常强大,专业分层细致全面,审稿效率很高。此外,夏玚还向大家介绍了《自然》期刊发布的全学科、可持续发展、纯方法类、政策相关等方面的文章,鼓励大家踊跃投稿。

最后,夏玚为大家介绍了《自然》出版集团的平台与资源。她指出,《自然》针对不一样的学科领域开放了许多交流社区,这些社区开放给社会各界人员用以信息交流和资源获取,她鼓励大家积极利用这些平台和资源,根据自身优势和学业特长写出好的文章,并欢迎大家积极投稿,为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结束后,夏玚博士与伦敦大学学院叶臻教授与多位经济学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一场研讨会,会议伊始,周颖刚首先介绍了两位特邀嘉宾,并为嘉宾们介绍了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位报告的鲍小佳老师以“Vegetable price fluctuations due to the Covid19 shock in China”为题展开报告。研究从CPI的波动、需求及供给的变化入手,通过231个市场,200多种蔬菜商品,2015.1-2020.5的工作日数据做实证分析。夏玚博士与叶臻教授认为此研究关乎百姓生活,现实意义强,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其他地区新鲜蔬菜进入本地市场的影响,可以探究新冠疫情的影响是否存在“蝴蝶效应”等。
第二位报告的陈煌老师以“Impacts of Policy-oriented Livestock Insurance on Farm Production and Grassland Quality”为题发表演讲。陈煌通过对青海6个贫困县、甘肃4个贫困县的走访调研,收集到了358个牧民家庭的生产数据,得到牧民收入及藏系羊、牦牛的保险投保及理赔情况。夏玚建议应当加入研究青海甘肃两省的原因,并可适当增加样本量,在模型当中加入牧民的风险偏好。叶臻教授则就模型的计算方法与陈煌老师进行讨论。
第三场报告由李智老师带来,题目为“Alternative emissions permit allocation designs: A lab-in-fiel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China”。李智老师与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在全国多地进行的碳市场交易实地实验室实验,从价格发现、交易量和履约行为三个角度比较委托拍卖、普通拍卖和免费分配三种碳排放许可证分配机制,分析三种分配机制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建议。夏玚、叶臻分别以审稿人角度与研究者角度为其提供建议。
本场研讨会中,经济学科青年教师与两位特邀嘉宾就目前的研究做了深入的探讨,嘉宾们慷慨地提供了多个层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