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经济科学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金融学专业圆桌会议在厦大举办

作者: 胡馨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05日 17:28

1118日上午,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举行“经济科学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金融学专业圆桌会议”,与会嘉宾就目前中国金融学科和中国金融学研究发展中国际范围的突破贡献、发展现状、国际话语权、未来展望、学科交叉、基金支持、学科布局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圆桌会议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郭晔教授主持,郭晔教授首先介绍了研讨会项目目前的开展情况。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薛涧坡教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学科发展情况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中国学者在经济学各大国际和国内顶级期刊发表情况,高校与海外机构合作,各个领域学者合作的活跃度、广度和深度,总结了近十年中国经济学科里程碑式的研究,指出近年金融学研究发表内容更偏向于问题导向和实证研究。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侯成琪教授着眼于中国宏观金融学研究,指出了宏观金融理论和DSGE模型计算上的瓶颈,强调在引进国外模型时,需要做出契合中国情况的突破,提出了内嵌中国经济结构的特征和变迁、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渠道等可能的突破方向。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蒋海教授充分肯定了金融学科战略规划研讨会的意义,从人才培养和科研两个方面提出了多个建设性意见。他指出高校应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培养,避免“同质化”。专业划分不应过细,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科基础的培养。科研不应凌驾于教学上,高校应鼓励教师把重心回归教学,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长期决定高校竞争力的关键。蒋海教授也提出科研应重质不重量,做更多深入符合中国背景的原创性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注重研究创新性。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黄乃静助理教授针对金融学和其他学科交叉性已有研究成果,介绍了金融学与统计学、心理学、脑科学(Neuro-Finance)的学科交叉。她特别说明了Neuro-Finance从脑电波的角度研究解释金融行为,强调统计学是基础,应重视发展适应性的数据分析方法,最后举例人工智能作为可能的交叉学科发展方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李志生教授通过对国内三大顶级期刊文章的统计,分析了国内金融研究的现状。他指出,近五年来,相较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研究占比逐年降低,风险管理有了较大提升。他提出未来应重视理论研究,强化市场风险防控、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宏观金融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强化银行领域、虚拟货币与全球金融体系的研究;在决策管理上,提出金融学科应升级成一级学科,加强数据供给和数据共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易行建教授就研讨会关注的中国金融学科的多个发展问题提出了见解。他指出,中国金融研究目前仍处于跟随和扩展型研究阶段,在国际上原创性和突破性的贡献还有待发展;提出金融科技和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金融学和经济学的融合、宏微观的融合、金融和文化的融合是可能的交叉学科的发展领域,但研究中应避免无法落地的情况;强调了金融学科在战略规划上升级成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刘澜飚教授也提出了深刻见解。他指出虽然高校在金融学科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统一,但顺应了中国对金融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因此采用战略性的眼光看中国金融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金融学科的挑战和困难不是经济支持,而是采用文献学的角度去总结中国研究,再参考国际经验的常规研究方法,难以跳出历史轮回,更应该站在现代化金融体系角度,倚靠中国的金融发展场景进行研究,进而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他也提出了货币政策、金融系统性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中美关系、中国金融机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需要的支撑、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等多个未来的研究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刘莉亚教授对多个问题发表见解,强调未来研究应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性出发,例如金融结合产业经济(供应链金融),金融协助国家安全和稳定,因此她认为自然科学基金应鼓励更具有价值的金融研究,例如金融安全和智能监管、信用管理、系统性风险防范,强调金融应该回归实体经济,鼓励资源配置回归本源,支持对实体经济更有价值的学科领域。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彭红枫教授指出,应充分发挥中国金融学科研究的比较优势,例如人脉资源、问题初始禀赋、数据的独特和体量、数字金融领域的庞大应用场景。强调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金融问题,认识到中国金融研究价值,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建议增强国际合作,避免“屠呦呦困境”;提出自然科学基金应偏向资助中国特色的金融研究,例如中国金融双向开放带来的风险,鼓励能够补充经典教科书的深入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王擎教授提到,中国金融研究缺乏创新理论,国内的金融发展从模仿、追随到建立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挑战也是使命。他肯定了彭红枫教授提出的中国学术研究开放的必要性,强调开放和合作并举,提出如何高屋建瓴地解读中国金融问题,让国外学者了解中国金融的研究的挑战。在学科融合上,他提出了金融和政治学科的可能交叉,以及回归中央的金融学发展方向,在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杨子晖教授从金融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指出金融跨学科融合具备优势,介绍了行为金融、法与金融已有的学科交叉,以及高频数据与高频交易、社交领域的文本分析、机器学习等多个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杨长江教授提出三句话来概括金融学科的发展现状:“中国金融学迎来最好时代”、“中国金融学应该迎来范式转换”、“中国金融学发展应关注关键问题”;指出利用先进的数据技术、现代金融的工具去说好中国的金融故事,强调重视金融和实体的关系,研究金融自身的运行,把握金融学的自身规律。


最后,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周颖刚教授对今天的会议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他分析了中国金融学者在数学、技术基础扎实和一些独特数据的优势,在提炼、解释中国问题和方法论创新上的短板,指出中国成为金融大国和影响力提升将带来重要机遇,也面临用国际语言讲好、写好中国故事与构建金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挑战。


备案号:D200173
 Copyright()2005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