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惠聪 苏琳 谢向明 文/图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随着《泉州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审查通过,根据这一规划显示,这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东起“七一”垦区,西至洛阳江、南临泉州湾、北靠沈海高速公路,包括惠安百崎乡、东园镇、洛阳镇、张坂镇等4个乡镇,将布局新兴产业、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和轻工产业。 至此,蒙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身上的面纱被渐次拉开,而这200平方公里的规划从何而来?又将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00平方公里由来 “因此,泉州的台商投资区,很可能在未来泉州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被划入中心城区,或独立成区,作为泉州市的副中心发展”。 “麻烦你们帮我们宣传下,我们缺工人啊!”位于惠安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的台资企业宏汉制衣,还面临200人左右的工人缺口。该公司董事刘凤娇向记者告急。据泉州台资企业协会秘书长林敏介绍,宏汉制衣是第一家进驻黄塘的台资企业,但由于该地段地处较偏僻,周边的生活设施很不健全,不少工人并不愿意到这里打工。而宏汉制衣,作为国际知名泳装等产品的代工企业,更被笑称为熟练工的培训场,不少工人在这里被培训熟练后,很快就被其他地方的企业挖走,原因不在于薪资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这一地区,实在是太偏僻了。 “应该说,泉州申请这个台商投资区,起码有10年了!乐观地估计,年底应该会批下来。”林敏说,目前,关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审批,就等着国家最后把关。“目前,泉州有不少小范围的台商聚集地,但都因为用工、用地、用钱等问题,对台商的生产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来泉州投资的台商,很希望能有一个用地宽裕、配套设施完善的聚集地,来共同发展”。于是,泉州的台商投资区就此酝酿了好多年。 据相关人士透露,泉州台商投资区的面积几经变更,曾经在商务部的建议下,从58平方公里缩为35平方公里。最近一次规划中,从58平方公里则扩大到200平方公里,该投资区地处泉州中心城区东面,实际规划范围包括惠安百崎乡、东园镇、洛阳镇、张坂镇等4个乡镇,其中,58平方公里定位为“海西中部台商投资聚集区、对台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极”。200平方公里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港口工业园区”。 “其实,对于其中可能产生的一些优惠政策,倒不是台商最关注的。他们关注的是在聚集效应下,能带来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不再为用工、用地犯愁,在当地就能进行有效融资,而以往的泉州的几个台商聚集地,有些零散,也不成规模。”林敏介绍说。 而分析人士认为,泉州市政府把台商投资区做大,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泉州中心城区基本找不到发展空间,毗邻中心城区的惠南工业区,原本是一块不错的工业用地,但却因为之前的规划或招商不到位,导致目前区域内的产业存在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较小、配套相对不完善等问题。 另据分析,随着2012年全国“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全面实施,加上现在县委书记已经由省委全体会议票决,未来市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演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交易关系。这对中心城区面积和规模弱小的泉州来说是个致命打击,因此,泉州目前的紧迫任务应该是如何在建设保税港区和台商投资区的同时,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推动中心城区的整合和提升。“因此,泉州的台商投资区,很可能在未来泉州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被划入中心城区,或独立成区,作为泉州市的副中心发展”。
传统工业区的升级之路
陈其林认为,企业的退出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并不合适,只能采取市场的手段,先引进一批高端产业,由此推高工业区内企业的成本,高端产业能够承受较高成本,而低端产业无法承受,自然就会自己选择退出。 在此次审查通过的《泉州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规划》中,惠南工业区毫无悬念地被划入其中。根据《规划》显示,惠南工业区一至三期共计11.3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列入轻工产业提升区。使得惠南工业区的转型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被摆上了桌面。 根据资料显示,惠南工业区始建于2003年,作为泉州经济的一个增长点,曾经被寄予厚望,至今,已经有110多家企业投产,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30亿元。 据泉州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组长陈其林介绍,基于以惠南工业区为主体的现有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主要为鞋服、工艺品等轻工产业的现状,该区被定位为轻工产业提升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引入相关企业与先进技术,促进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从此意义上而言,惠南工业区可被作为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课题组认为,惠南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将主要依靠两条路径,一是促成产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注重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方向拓展,加快新材料、新面料以及环保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投资。 其二则是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 上述升级路径对惠南工业区的转型而言,建立在尽可能地保持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不过,即便如此,惠南工业区仍然涉及一个产业结构相机抉择的问题。根据课题组的意见,惠南工业区内的皮革、树脂工艺等行业都应择机退出。 此时,如何建立起有效的退出机制,将是惠南工业区能否真正实现升级的关键。对此,陈其林认为,企业的退出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并不合适,只能采取市场的手段,先引进一批高端产业,由此推高工业区内企业的成本,高端产业能够承受较高成本,而低端产业无法承受,自然就会自己选择退出。
泉州产业经济转型图景 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现代物流业中的保税港区,根据福建省相关领导的指示,泉州台商投资区将建成国内最开放的台商投资区,而保税港区正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的现实需求。 就产业界人士而言,对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关注,更多的是在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规划背后所展现出的泉州产业经济转型的图景。 根据《泉州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规划》,在台商投资区中,将主要布局新兴产业、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和轻工产业。在新兴产业中,从目前的方案而言,布局台商投资区中的新兴产业,包括光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则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研发服务业、企业运营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业等。 从上述产业布局来看,在台商投资区中,泉州市未来几年内的经济发展思路都已囊括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2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未来整个泉州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泉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曾参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政策研究的一人士认为,从《泉州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规划》来看,泉州市在未来的多年内,仍然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进的策略。在新兴产业方面,其发展偏重具有一定基础的光电、机械等,是对前几年发展思路的延续;而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将是台商投资区要重点探索的一个课题。 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现代物流业中的保税港区,根据福建省相关领导的指示,泉州台商投资区将建成国内最开放的台商投资区,而保税港区正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的现实需求。 事实上保税港在整个台商投资区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了各界的共识。上述发展研究中心人士认为,由于目前大陆的港口没有自由港正常,必须在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中转,而导致港口竞争力不高。 而“区港联动”在港区中划出特定范围,保税区与港口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的四大功能。上述人士认为,一旦保税港区能落户泉州,则意味着泉州再与国内其他台商投资区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
|
|
|
发布日期:
8/24/2009
|
|